Article
文章資訊
行萬里路
讀烏鎮(上)

文 薛小娜   /   圖  @岁有肆PHOTO

對烏鎮的最初印象,源於一部電視劇《似水年華》。黃磊、劉若英演繹的那段若即若離的愛情,讓無數電視觀眾記住了這個古意濃濃的小鎮。

像許許多多的江南小鎮一樣,烏鎮有著小橋流水、粉牆黛瓦,長長的石板路,窄窄的街衢,幽幽的水巷,瘦瘦的烏篷船,有淡淡的水墨般的韻味,又有著唐詩宋詞般的意境。 


一條婉約長長的河流穿起了烏鎮,不寬,卻很澄清。坐在烏蓬船上,心一下子柔軟起來了。微風拂過,綠若綢緞的水面蕩起層層微波,白牆黛瓦的老屋,長長的柳樹,婆娑的剪影,倒映在水面。夏日的烏鎮,猶如一副飄逸的絹絲水墨畫:小橋、流水、人家成全了它所有的詩情畫意。河面上穿行著小小的烏蓬船,欸乃著從石拱橋洞下悠悠劃來,船櫓在梢後一道道水綹,形同五線譜。水沉沉地綠著,像一整匹長長的翠綢向前滑動,滑過河棚,滑過埠頭,滑過家家戶戶堂前廊下。身穿藍印花布搖櫓船娘們,用吳儂軟語唱著江南歌謠,那調兒便隨著水面波光,一路蕩開去。置身其間,不由出神,這條明淨的小河,如何把這沉澱了千年風塵的水鄉古鎮,洗滌得猶如一杯淡而綠的清茶?

行走在幽長青板石巷子裡,腳下發出清脆的聲響。傍水而築的老屋,前門臨街,後窗靠水。一頭枕於水,一頭擱於岸的水閣,一間挨著一間,高高低低,錯落有致,皆是黛瓦白牆。板門木欞,窗格間鑲嵌著螺鈿,螺鈿間映著一點陽光,猶如一個細膩多姿的江南女子,靈動秀氣。站在街巷中間仰頭望天,只見到一線天,陽光從黑褐色的木質飛簷斗拱間透射下來,照在麻石鋪成的街巷上。一扇扇棕黑色的柵板門面,浸著滄桑透著清幽。粉牆上爬滿蔥翠的騰蔓,又突然從中拓開一扇木窗。窗邊,蘭花青蔥般的綠葉優雅地垂著,一朵朵鵝黃色的花蕾正含苞待放。駐足烏鎮的任何一隅,都是視覺盛宴。


碧波漣漪的河上,幾乎是百步一橋。古意樸拙的石橋,總是躬著身子靜靜地臥在小河上,收藏著遊人或輕或重、或快或慢的足音。無論你在哪座橋上坐,必為另一橋的風景。石橋下,窄窄的石級一直延伸到水中,橋上的藤蔓在水裡搖曳.....最有有名氣的單應家橋。相傳呂洞賓正月下凡到修貞觀,扮為老頭在應家橋上賣過湯圓。最為別致的要數逢源雙橋,因其頂上有一廊蓬而得名,烏鎮人稱之為廊橋。當年拍攝《似水年華》時,文和英曾經站在橋頭那場清晨的大雨中深情送別的畫面,就是在這裡定格的。橋中間的廊欄,隔離了左右。「不能同時從雙橋的左右兩邊走過,意味著人生不可能左右逢源……」,文說過的話猶然在耳。站在逢源雙橋的左側,腦海裡湧出許多浪漫的鏡頭,恍惚間,已分不清眼前的是夢還是真?或許,這裡的橋並非一座供你通向彼岸的普通之橋,而是淡化為你生命的某個神秘通道。